鱼的养殖技术
1、池塘养殖 池塘养殖是鱼类养殖的最基本的方式。所需要的池塘有天坛水潭改造的,也有人工开挖而成的,一般面积都比较小,几亩到几十亩。池塘的条件最好能做到自然灌溉,有一定的坡度。
2、投料要定时、定质、定量、定位投喂,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3%左右,分早晚两次投喂,要掌握在饱食量70%~80%,即大部分鱼体不再争食为止,投喂10min后检查有无剩料。
3、鱼的养殖技术:水 人工饲养热带鱼要求水质为软水或低硬度水,酸碱度以弱酸性或中性为好。酸性较强,热带鱼呼吸困难、生长缓慢;碱性较强,热带鱼的鳃组织会受到腐蚀。用吸管将鱼缸底的粪便、残饵料及其他污物吸出。
4、养鱼技术大全1 养鱼先养水 只有良好的水质,才适合鱼类的生长。养鱼新手,在选购好鱼缸后不要急于买鱼,需将自来水放置7到10天,期间往鱼缸内滴注一些鱼的养护药物,然后再购买鱼种放养。
养鱼技术与管理
1、池塘养鱼技术条件最基本要通电、通水、通路,池塘面积要求:鱼种塘3~5亩,成鱼塘5~10亩;池塘水深要求≥00米,建造池塘以东西为长的长方形池为好,周围没有高大的树木和遮蔽物。养殖多年的鱼塘,每年在放夏花及鱼种前,必须进行修整和清理。
2、新手养鱼的方法和技巧可以通过清整消毒、鱼种投放、放养密度、日常管理等。清整消毒 养鱼前首先要先对池塘进行消毒以及清扫,最好是在初冬到早春这段时间进行,鱼种下塘前必须进行严格消毒。
3、池塘条件好的多放、饵肥充足的多放、鱼种规格小的多放、有增氧机和养殖技术水平高的可多放,否则放养密度应稀些。 日常管理:经常巡塘,观察池塘中鱼群动态。
4、养鱼先养水,只有良好的水质,才适合鱼类的生长。养鱼新手,在选购好鱼缸后不要急于买鱼,需将自来水放置7到10天,期间往鱼缸内滴注一些鱼的养护药物,然后再购买鱼种放养。
5、池塘养鱼的饲养管理本身就是科学,就是利用池塘养鱼的物质基础(池塘的生态条件、鱼种、饵科、肥料等),通过科学管理,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,即达到池塘的稳产高产。因此饲养管理是池塘养鱼的中心环节。
夏季水产养殖管理技术
水质调控:夏季持续高温,水体昼夜温差大,水产动物代谢旺盛,底层水易缺氧,底质环境恶化严重,水质变化快。要及时进行水质调控,确保养殖环境稳定。
加强饲料的投喂 7月是鱼、虾、蟹类摄食旺盛期,生长也快,要抓紧时机,增大饲料的投喂量,促进养殖动物快速生长。每天具体的投喂数量和次数要根据鱼、虾、蟹摄食的快慢,天气,水温水质等状况灵活掌握。
在夏季养殖过程中,尤其是发生持续高温时,在水产养殖管理与鱼病防治方面需要注意以下技术要点:调控水质,创造适宜养殖环境。适量加注新水,一般7~10天加水或换水一次,每次换水10~15厘米,保持水位在5~2米。
预防病害。禁用泼洒类消杀药物。高温季节,避免使用漂白粉、硫酸铜等刺激性消毒杀虫药,杜绝杀藻类药物使用,维持稳定的池塘生态。如需用药,可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选用低毒、低刺激、温和的消毒杀虫药。
渔业养殖技术有养殖品种选择、养殖场地选择、养殖设施、饲料选择、养殖管理、收获和加工等等。养殖品种选择 选择适应养殖环境、生长快、产量高、品质好的品种。
对策:高温季节经常使用净水先锋和生态宝泼洒,降低水体的pH,减少蓝藻爆发的机会;每周用解毒型改底和水佳美一次,保持藻类适度的活力,打破蓝藻营养需要,抑制蓝藻发生,保持均衡藻相。
鲤鱼养殖技术与鱼塘管理,养殖周期是多久
1、鲤鱼养殖周期一般为2年。第1年鱼苗会长成鱼种,第2年鱼种会长到1斤左右,第3年能长到3斤左右。养鲤鱼的水温一定要在13-15C,每周隔2-3天喂食1次即可。
2、鲤鱼养殖2年至3年时间,即可长大。在正常饲养条件下养殖鲤鱼,养殖一年,鲤鱼可从鱼苗成长为鱼种。养殖两年,鲤鱼平均重量可达一斤左右。养殖三年,鲤鱼平均重量可达到三斤左右。
3、(4)指定投喂:鱼苗放入池塘10天左右就不用投喂,因为池塘中的浮游生物可以保证它们的摄食量。一段时间后用精饲料喂它们,让它们驯化饲养。鱼塘管理方法(1)中后期管理方法:观察鲤鱼的生长发育情况。
4、管理 水体的透明度保持在30cm以上,每隔7天换一次水,每次的换水量为三分之一左右。高温季节的时候,每隔15天左右,每亩池塘使用25kg生石灰兑水全池泼洒,防止鲤鱼患病。
在气温较低的季节养殖甲鱼有哪些管理技术?
在晴天中午,室内气温高、水温高,可适当敞开门窗,换气降温,夜间温度低,实行加温。饲料管理 营养丰富、均衡的饲料可提高饲料的利用率,减少粪便的排放,还可增强鳖的体能,增加鳖的抗病能力。
鳖为了降低养鳖成本,节约能源,商品鳖的加温养殖主要方法是在鳖池上搭建塑料大棚,一般可比室外提高水温5℃。在有 地热水资源的地方,如在塑料大棚内引进地热水,则更有利于鳖的生长。引用地下热水,架设钢架塑料大棚,控制室内水温在25~30℃。
④加强巡塘观察。稚、幼甲鱼的越冬培育是养殖成败的关键,因此,一定要勤于巡塘,细心观察,特别在天气变化的时候,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, 确保种苗的越冬安全。